Buddhist Ceremony FAQ

Buddhist Ceremony FAQ

1..什麼叫做佛事?

舉凡相信佛所說的話,實行佛所做的事,如誦經、聞法,講經、布施、持戒、念佛等,皆可稱為做佛事。但是在一般人的觀念中,佛事的意義侷限在親屬往生後,請法師代做佛事,誦經超薦亡靈,這只是狹義的了解;所以,生者為自己修行所做與為亡者超渡,皆稱為佛事。

 2.人臨命終時,眷屬應如何做才能利益病者?

如果病者已被宣布無救,家屬們應集合起來在旁助念,亦可禮請法師或有德居士為病者開示,幫助他提起正念,放下萬緣;提供他一個安寧莊嚴的環境念佛,在大眾念佛聲中,使其蒙佛接引,往生極樂淨土。

  根據佛經上描述,臨終的那一刻,亡者的意識感受仍然很清晰,他可以清楚地聽到親人悲泣的聲音,也可以看到來回穿梭於圍繞在他身邊的親戚朋友,這時的他,內心充滿著恐慌與害怕。這時候,整個環境對亡者來說是很重要的,因此,家屬應盡其所能對臨命終者給予種種的照顧與協助,如舒適的環境,整潔的衣單,調和的飲食,乃至以莊嚴的佛號引導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。

  臨終照顧,就是念佛最好。此時,應該集合所有的家屬,大家輪班為病者念佛,亦可以聯絡寺院道場或助念團來提供協助。

 3.人死後短時間內,為何不要隨便移動遺體?

佛教認為亡者呼吸雖然停止,心臟也不再跳動,但是他的神經系統和腦部還在運作,潛意識裡還有知覺,如果此時移動他,會讓他有疼痛感而心生瞋恨,這一念就會影響他的業力而產生不良的後果。因此,這段時間盡可能保持亡者的平靜,幫他誦經助念,讓佛力加持他身心安祥,往生好的去處。如果家屬在一旁哭哭啼啼,使亡者心中留戀不捨,不忍離去,如此會妨礙他往生轉世,對亡者來說,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。

4.人去世之後,親屬該做些什麼,才最有益於亡者?

佛教主張:為亡者誦經、念佛,以他的名義去印經、供僧、布施、做善事,都是很好的功德。不要將金錢浪費在喪禮的排場上,尤其是在七七四十九天之內(這是亡者往生去向的關鍵期),家屬只要誠心為他做功德,亡者所獲利益亦隨之增長。

5.為何要為亡者做佛事?

人生自古誰無死?因此,「死」是人人無法避免而終將面對的一刻。既然每個人都要面對,我們在生前做好萬全的準備,是不是比生命到了盡頭,心裡慌慌張張卻不知所措來得好呢?

佛法教導我們:「人生修行的重要」,修行不但提升我們的人品道德,更幫助我們掌握了生命的方向。如果一個人在生前不知道修行的重要,甚至還做了不少壞事,往生後就必須接受「惡業」的報應去轉生。身為家屬的我們,要如何幫助他,才不至於讓他受太大的罪報呢?這時,我們幫亡者做「往生佛事」,就顯得更加重要了。

6.服喪期間,家屬應該怎麼做?

  「人死為大」,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。因此,一般民間對於喪禮都極為講究,認為喪禮要辦得風光體面,才能表示對亡者的的尊重與孝順。

   以佛教儀制來說,喪禮應以簡單莊嚴為原則,隆重的排場不但不能利益亡者,還勞民傷財,誠屬不智的做法。家屬在服喪期間,依佛教儀式舉行入殮、火葬,隨後奉安在寺院的納骨塔,在七七四十九天喪期之中,每天念佛回向,是對亡者最大的利益功德。
  往生佛事,不一定要特別舉行,可以在寺院參加隨堂超薦,亦可自己在家誦經念佛,把省下來的喪葬費用,以亡者的名義捐助文化、教育、慈善、公益福利事業,如此不但讓亡者福澤人間,也可以此功德回向亡者蓮品增上,自利利他,是值得提倡的喪葬典範。

7.什麼是「中陰身」?為什麼要「做七」?

「中陰身」是指人死之後,到下一期生命出生之前的過度期稱為「中陰身」。「中陰身」並不是鬼,他六根具足,具有神通,能夠穿牆過壁,可以看見眾生肉眼所看不見的東西,聽到耳朵所聽不到的訊息,運動的速度可以隨意念所生而無遠弗屆。除了佛陀的金剛座(佛陀證悟之處)及母體的子宮(再度輪迴之入口)不能穿越之外,其餘物理世界的任何阻礙都可以穿梭自如,是一種「動念即至」的狀態。

「中陰身」的時間,通常是四十九天,在這個階段,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。「中陰身」有生死的現象,七日為期,死而後生,長壽者也不過七七四十九日,短暫者也有二七日或三七日,便去受生輪迴。
    所以,佛教主張「做七」,認為「人亡每至七日必營齋追薦」,故家屬從過世的那一刻起,應集中心力,佛號不斷,在七七期中,為其廣修眾善,造諸功德,令亡者得聞佛法,心生懺悔,自能滅輕罪業,投生更好的去處。

8.人往生後做「七」的意義?

人往生後,每個七日,依亡者的善惡罪福,將有往生他處的因緣,即七個七,四十九日,亡者將投胎轉世,因此,在七期中,為亡者布施救濟,或借由誦經齋僧的功德,讓亡者心不貪著,仗三寶光明,能夠上生善道。

幫助亡者最好的辦法,是隨喜隨力為其做善事功德,讓他不墮到惡道。此外,關於守孝期間不整理儀容,是宋理學家所提倡,在父母的墳旁結廬守孝三年,不梳洗不理髮,為官的要呈報告辭官返鄉守孝等,親人的亡故,思念哀痛是出乎自然,但若過於矯情,或不顧現代社會形態的不同,一味以為這樣才能表達孝心,那就會增加不必要的困擾。試想,現在社會,有誰可以不工作三年,一個月都會造成生活的困難,還有不整理衣冠儀容,上班接洽公事,如何以此面目工作呢?因此,對親人表達懷念之情,強調這些外在的形式,不如以他的精神為效法的典範,或是以他的名義捐助需要幫助的人,讓他的美德永遠的活著人們的心中。

此外,披麻戴孝,也是一種表達孝思的形式,麻是粗衣,表示因為親人亡故,無心穿著美服;胸前或髮上戴孝,也是一種哀思的象徵。這些久而有之的禮俗,沒有什麼對不對,但是為了一場殯葬的巨大花費,不惜借貸欠債,就需要深思。

9.佛事或告別式,一定要出家法師來做嗎?

就佛教徒說,親人往生最好請出家法師來為他做佛事,因為法師對佛事儀軌熟悉,能帶領家屬誦經如法,讓佛事圓滿。對亡者來說,有法師為他主持佛事,使他的心有所皈依,對往生善道亦有極大助益。如果,一時找不到法師來協助,也不必掛礙,家屬的誠心對亡者來說,才是最重要的,亡者與家屬血脈相連,家屬若以誠心來為亡者做佛事,亡者一樣可以感應到家屬為他所做的功德。

10.人死後需要燒紙錢嗎?

民間信仰的觀念認為人死後,在黃泉路上需要盤纏,所以要燒「紙錢」(也稱「腳尾錢」),等他到了陰間,又需要燒房子、車子、傭人、金錢等等給亡者。其實這些都是活著的人以陽世的社會形態來設想往生後的世界。佛教認為:人死之後,隨著生前累世所造的業力而轉生於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、地獄等六道之間,所以人死不一定是鬼,即使為鬼,其所能享用的資具也要依他的福德而定。若是無福德者,再多的冥紙對他也沒用;若是有福德者,即使沒有冥紙,也能得到所需。

民間信仰的說法,多半是商人炒作而來,無非就是希望能從喪家處多賺一點錢而有的花招;試想:如果民間信仰的說法成立,那是不是表示我們的親人都在「地獄當鬼」了?

再試想:如果親人是往生佛道、天道,那是一個極樂、富貴、長生的世界,那裡還需要紙錢?如果他投生人道,出生那一個國家都不知道,那要燒美金還是燒台幣?如果他是投生地獄、餓鬼、畜生等下三道,他在那兒受盡無邊的痛苦,那些紙錢對他來說也是無濟於事。所以,還不如為亡者誦經念佛,以他的名義廣結善緣,如印經,布施等,將功德迴向亡者,這對他來說才有實質的利益。如果一定要燒紙錢〈因為有些老人家觀念根深蒂固〉,少量即可,表示對親人的一份心意。如果堅持燒一大堆紙錢,不僅是資源浪費,又會造成環境污染。

不過,中國人是重視孝道的民族,為了慎終追遠,燒一點冥紙略表寸心,無所謂可與不可,就像西洋人用獻花的方式表達對亡者的思念、敬意及關懷,只要適度,不過分舖張浪費,原無可厚非;但是,最好的作法是為先人建紀念堂、紀念像、紀念塔,或是設置獎學金、修橋舖路、助印經書、布施救濟、供養三寶等,都是對先人的紀念方式,比焚燒金銀紙錢更具意義。

11.喪期中為何最好茹素?

   人的生離死別很可憐、很悲苦,那麼豬羊雞鴨的生離死別就不可憐嗎?自己身受其苦,為什麼要把這樣的痛苦再加諸在其他動物的身上?《地藏王菩薩本願經》講的很清楚,「臨終之日,慎勿殺害,及造惡緣,拜祭鬼神,求諸魍魎,何以故?爾所殺害乃至拜祭,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,但結罪緣轉增深重,………」一個人在世時,或多或少都造了一些罪業,如果去世之後,家人又為他殺豬宰羊來祭拜,等於又為他造了殺生之業,加重他的罪緣。因此眷屬應以恭敬虔誠的心念,在七七四十九天內行善、茹素、印經、布施,將功德迴向給亡者;在開弔薦亡時,宜用素齋,切勿用葷食生菜,乃至殺害生命,不利亡者。

12.佛教為何主張火葬比土葬好?

中國人自古有「入土為安」的觀念,認為人死後要火化,總覺得捨不得及於心不忍;但仔細想想,難道讓屍骸深埋土裡腐爛發臭,任由蟲蟻啃食,細菌腐蝕,一具遺體需要長達六個月到一年之久才能化去,難道就忍心嗎?佛教主張火葬,既方便又衛生,靈骨不佔空間,火化後的骨灰,非常乾淨,沒有污染問題,也沒有土地問題,安奉在寺院的納骨塔,將來更沒有祭拜的問題。試想:子孫過了三代,還會有人來祭拜嗎?而放在寺院的納骨塔,永遠有人維護管理,終日又有法師誦經超薦;時時聽經聞法,終日得到佛法的滋潤薰陶,這種永恆的照顧,才是人生最圓滿的歸宿。

13.看地理、風水、對亡者有幫助嗎?

一般民間信仰者相信福地之說,喜歡看地理風水、選時辰、挑日子,出殯要挑好時吉地,不如此則疑神疑鬼,心裡不安,擔心不能庇祐後代子孫,讓神權迷信控制了我們的觀念。事實上,同一塊福地,有人安葬了沒事,有人安葬了,家裡還是有事,可見看地理、風水,對於亡者的幫助不大。佛教認為,重視風水、地理,不如建立在我們的家庭倫理、世理、心理之上,平日多積聚福德,與人結緣,能夠如此,何處不是福地,何時不是良辰呢?假如我們相信有輪迴,努力積福、培德,福德可以輪迴;廣結善緣,善緣可以輪迴,積德結緣的人,未來肯定會有順利的人生。

14.做佛事時,可以用錄音帶代替嗎?

假如家人無法陪伴在身邊念佛,也請不到人助念時,放錄音帶是一種方便法,但最好有人在身邊念佛,因為錄音帶沒有「心力」,所得的感應與功德是截然不同的。

15.佛教對死亡的看法是什麼?

死,是生的開始;生,是死的準備;生也未嘗生,死也未嘗死。生,是緣生故有;死,是緣滅故無;無生也無死,無死也無生。生死是很自然的事,有生必有死,死了可以再生,故死並不可怕,如一江春水向東流,不管流到那裏去,仍會流回來;如換一件衣服(身體);如換一間屋子;如木柴一根根的燒完了,但延續生命的火種仍然存在。所以死亡並不代表滅亡。當面對死亡,要有如遊子回家的歡喜;面對死亡,要有如囚犯釋放的自由;面對死亡,要有如落葉歸根的自然;面對死亡,要有如空山圓月的明淨。

16.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?

佛陀在世時,有四位婆羅門十分精進修行,且具有各種神通,但對死亡仍然感到怖畏恐懼。他們互相討論著,如果有一天索命的小鬼來到時,就各顯神通,讓小鬼們找不到。

第一位婆羅門用飛行術,但逃脫不了死神的追趕。第二位婆羅門潛藏海中,也難逃拘魂的鍊鎖。第三位婆羅門隱入須彌山裡,還是躲不過索命的刀斧。第四位婆羅門遁進土坑地層,仍抵不住業風的崩裂。

這四位婆羅門雖想辦法要逃脫死亡,無法如願。佛陀以此事告訴他的弟子們:虛空或深海中,深山或地底,這些處所都無法避免無常的來到。想要面對死亡不害怕,想要面對真正的不死,就應該思維四種修行的方法。

什麼叫做四法?

  • 世間一切的造作都是無常的,要不起貪戀,應如是修行;
  • 二、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苦的,要厭苦欣樂,應如是思維;
  • 三、世間諸法都是無我的,要不執著我相,應如是受持。
  • 四、必須熄滅貪瞋痴三毒的煩惱火焰,要以涅槃為安,不依神通,應如是證得。

如果能夠依照佛陀所說的四種修行法去實踐,最後必能獲得解脫煩惱。

17.意外死亡的人,能夠往生善道嗎呢?

如果一個人平時念佛很精進,而且已成習慣,就可仗佛力接引帶業往生。否則就看將死那一瞬間,回憶到生平的那一件事為定。依據業力論,人死入胎轉世的情況可分為三大類:一、隨重業,生平造很大的善業,死即上升天界,若造重大惡業,死墮入地獄。二、隨習慣,平生所做善惡事業很平凡,就看他習慣於做那方面的善行為,或惡行為,死時就依那種行為上升或下墮。如一棵樹傾向西方長大的,將它鋸斷時,自然是傾向西方倒的,所以平時能將念佛功課養成習慣,實在很重要。三、隨憶念,人到死時,神志不清,如回憶生平的善業時,便不會墮落惡道,因此,人將死時,有善知識在旁給予助念佛號是很重要的事。

18.如何解除喪子之痛?

佛世時有一個婆羅門女叫婆響吒,她的六個兒子相繼死亡,因此思子成狂,每天披頭散髮,衣裳污穢,神志恍惚,四處游走。有一天婆響吒走到彌絺羅國的菴羅園,此時佛陀正在說法。婆響吒看到面如滿月,端嚴澄靜的佛陀,被其威德感召,投地向佛陀哭訴說:「佛陀!我的孩子都離我而去,骨肉拆離的錐心之痛,我只能日夜哭泣,不知如何是好?」

佛陀告訴婆響吒說:「這世間有合必有離,恩愛無常,累劫以來,我們就不斷地輪迴生死,不斷地恩愛糾纏了生離死別所流下的眼淚,就已超過五湖四海的深廣;所喪失的兒女親眷,堆積的白骨勝過須彌山高,長久以來,我們走在生死黑暗的道路,不知出離解脫。婆響吒!知是苦應離,知是集應斷,知是滅應證,知是道應修。應當思維這四聖諦,止息情念妄想的分別。」婆響吒女聽到這四聖諦,心開意解,便不再癡迷,流浪生死了。

English